這兩個月工作的強度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讓我備感壓力。但是經驗就是這樣磨練出來的,沒有體會過就沒有辦法成為經驗。也是透過這兩個月的工作經驗,讓我發現了其實身體的強度已經不如以往了,要慢慢把身體的強度找回來才行。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兩個月幾乎都只有 「閱讀」而沒有 「反思」,所以六月份的閱讀心得就偷懶,併到這個月了。
這兩個月閱讀的書籍比較偏向輕鬆與單純跟風所選的書籍,並沒有什麼統一性,《Four Seasons in Rome》就是屬於輕鬆閱讀的類型;而《Factfulness》這本書就是屬於單純的跟風所選的書,不過事後我也相當慶幸這次選了這本書。
新穎的經歷總讓人回味 ──《Four Seasons in Rome: On Twins, Insomnia and the Biggest Funeral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人生充滿著沒有辦法預料的事,有些人從沒想過自己會走上現在走的路,就像是 Anthony Doerr 從沒有想過自己會獲得 American Academy in Art 的贊助並到羅馬住一年一樣。我第一次讀 Doerr 的書是我在巴黎當交換生的時候,讀的是《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這本書。該書的開頭就是在巴黎,我也因此去參觀了故事中提到的博物館,這本是一本相當精彩的書。
《Four Seasons in Rome》這本書則是關於 Doerr 在羅馬生活一年所記下的散文集,或說是回憶錄。他面臨的問題幾乎是沒有做特別準備的人,出國旅居會遇到的問題;只是 Doerr 同時有著甜蜜的負擔:他的雙胞胎兒子們。任何一個新的身分都是一份挑戰,我相當佩服 Doerr 敢在兒子們還不會爬的時候,就帶著小朋友們在不熟、且語言不通的地方居住。一般的成年人都略顯辛苦了,更何況是要照顧小孩的人呢?所以 Doerr 在 <Spring> 時提到說,慶祝小孩滿一歲的蛋糕是特別挑媽媽喜歡吃的口味,應該也是因為他對這件事有相當深刻的體驗吧。另外,從一些敘述中,也可以看出來羅馬的一些特色,像是 Doerr 應該相當中意的陽台;他在這本書中提到非常多次他的陽台,無一字批評。
這本書是從 Doerr 初到羅馬,也就是秋天開始,一個季節一個季節敘述,猶如流水一般的旅居散文。「四季」對在外旅居的人來說,是一個又一個熟悉卻嶄新的體驗;在故鄉的四季太過熟悉,往往注意不到一些微小的事,而居住在旅居地會讓這些微小且熟悉的事物浮現,會有「這裡也有……」或是「和我熟悉的不一樣」的體悟。因為 Doerr 的文筆相當的優美,所以這些體悟就會像是一幅幅美麗的構圖在腦中直接地浮現;在每一篇文章的最後,Doerr 會做一個相當優美的結尾,看了心情舒暢。Doerr 對於羅馬的敘述也讓人回味,不過除了 Doerr 的文筆顯示出羅馬的不平凡之外,羅馬自己本身新舊交錯的城市與遺跡也是讓這個的地方與眾不同的原因之一。一座有著古老歷史的城市常常讓人有種分不清時代的魅力。我在巴黎交換時,走在街上,也會因為兩側房屋的歷史感,而覺得自己並不是在二十一世紀漫遊,而是十七、十八世紀,直到汽車在身邊呼嘯而過,才又回到現代。
Doerr 在這本書的最後表示,即便在羅馬住了一年,他還是不懂羅馬。我想這應該就是歷史古城中,文化的厚實度吧。這本書可以透過 Doerr 的觀點感受為人父的新奇與羅馬的美麗,是一本可以輕鬆讀完,且讀完相當舒適的書。
世界遠比你所想得更美好 ──《Factfulness: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 — 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這本書是 Bill Gates 這次的夏季選書之一,因此選了這本書進書單中。讀完後覺得 Bill Gates 的選書還是一如以往的精彩,這本書相當的好看,除了在解釋這本書的主題之外,這本書就像是作者 Hans Rosling 在你面前同時敘說著自己的人生故事。另外有個題外話,也許是因為這是相當有話題性的一本書,這是我看過的外文書中,最快有中譯本的一本書。
Rosling 在這本書的一開始就表示了,這本書雖然大多是他自己的故事,但是這是和他的家人們一起合作才有的書。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 Rosling 本人在敘述一般,輕鬆好讀。閱讀上除了醫學的相關名詞以外,不太有不容易閱讀的字彙,如果想要自我充實同時練練英文基本功的話,我相當推薦這本書。這本書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提出了 13 個問題來測試看看讀者對於現今世界的了解。我在這份測試中只有拿到六分,但是已經比多數人還要好了;這也讓我對多數人的漠不關心感到有些吃驚,但是生活就是如此,對於有些人來說,只要不影響到自己,就不算是需要關心的事吧。從這份測試起頭,Rosling 從這幾個問題開始,一邊將世界的真實情況告訴讀者,一邊解說這本書的主題:影響我們判斷世界的十個直覺 (instinct)。
第一章是 〈The Gap Instinct〉,即是「非黑即白」的概念。Rosling 對於這個直覺提出來的解決方法是「將數據分成四等分」。有時候一些判斷仍然需要一些基準,但是這份基準如果只是單純地將世界一分為二,確實是有些狹隘,因為世界遠遠比「we」與「they」更為複雜。在生活中,確實常常遇到認為對方不支持他的想法,就認定對方是支持另一方的人,這種人通常難以溝通,因為他沒有辦法接受除了 Yes 與 No 之外的答案。光是讀到這一個直覺,就可以知道為什麼 Bill Gates 會推薦這本書。此外,Rosling 也特別提出說這個直覺常常被媒體拿來作為吸引點擊率的方法之一。對有些人來說,直接選邊站也許會比細讀之後做出判斷更為省時省力吧。
在 〈The Negativity Instinct〉的這個章節中敘述了這個直覺會讓人優先注意到壞消息而不是好消息。我覺得這章也是在說不要把世界認知為相當單純的世界。這章中有兩句我覺得很重要的話:「 Things can be both bad and better」與「 Good news is not news」。事情很糟、狀況不佳,但是相較於之前卻是有漸漸變好,這樣還需要相當悲觀嗎?應該可以更樂觀一點吧,可以對這件事更有信心,因為確實是比較好了,我一直覺得我們的社會目前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但常常聽到許多人對於單一事件的不佳抱著「不可能再更好了」的想法,我覺得相當可惜。另外,在〈The Size Instinct〉這個章節中,也有我覺得相當受用的一句話:「 Never, ever leave a number all by itself. Never believe that one number on its own can be meaningful.」就像是許多的數值,也許是價格、也許是花費的時間,單單看這一個數字會讓人有該數字太大或是太小的感覺;然而,將它與其他相關的數字相比,一定可以看到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另外,我認為培養開放的心胸這件事應該也是被隱藏在這本書中的一個主題,在 〈The Generalization Instinct〉與〈The Destiny Instinct〉這兩個章節中都可以看到。The Generalization Instinct,用章節中的描述,就是「 They have always been this way and will never change.」而 The Destiny Instinct,也和 The Generalization Instinct 相似,只是在這個直覺中,被認為不會改變的是文化。在 The Generalization Instinct 中,Rosling 推薦的改變方法是旅行;這邊的旅行並不是指去觀光區玩的那種旅行,而是指實際上去走過、體驗過不同生活圈的生活,這樣才能開拓自己的視野,不被 Generalization Instinct 所限制。而針對 The Destiny Instinct,Rosling 有講了一句讓我印象深話:「Societies and cultures are not like rocks, unchanging and unchangeable. They move, Western societies and cultures move, and non-Western societies and cultures move — often much faster.」不過我覺得,要讓這些文化可以改變,首先就是要先擁有開放的心胸才行。
而這本書中最讓我感受很深的應該是最後一個直覺:〈The Urgency Instinct〉吧。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常要面對問題,而有一些 Issues 會比較難解決;如果是沒有辦法在短期間內解決的話,我就會開始緊張,緊張之下可能會做出些錯誤的決定,反而在找到正確的解法前繞了遠路。就像是 Rosling 所說的:「Fear plus urgency make for stupid, drastic decisions with unpredictable side effects.」讀完這章後,當我又碰到 Critical issues 時,我就試著先讓自己放鬆,而這確實對我有所幫助。
這本書讓我受益良多,是一本可以讓人發現自己不足與改進自我的書,閱讀起來也不會困難,甚至可以讀到許多 Rosling 的人生歷練。我沒有 Bill Gates 那樣豐富的人生歷練,但是我可以理解為什麼 Gates 會對這本書說出「one of the most educational books I’ve ever read」的評價,因為這真的是一本值得這樣評語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