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藝術般的謀殺案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雖然推理類的小說常常在各大書店、平台的暢銷榜上出現,但我自己其實是本身比較少看推理類的小說。最近 KOBO 在推薦我書籍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本《And Then There Were None》。這本書是由被稱為 Queen of Crime 的作家 Agatha Christie 所著,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時我其實相當納悶,我又不太看推理小說,為什麼會推薦我這本書。但是見到了也是一種緣分,我便趁著打折的時候購入了這本小說,也因此踏進了新的領域。

這本書大概是我近期讀過最精彩的小說了,讓人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故事是從十個互不認識的人被邀請到 Soldier Island 上參加派對開始的。被邀請的人背景、職業都不相同,只有一個共通點──他們殺了人,法律卻不能制裁他們,而且驚悚的是,十個人都不認為自己這樣是有問題的。房間裡的那首童謠,在剛讀到時我就覺得毛骨悚然,好像是在預告這十個人未來的死法,果不其然,十個人都在類似的情景中迎向死亡。我一開始一直認為一定還有第十一個人,直到讀到最後那封揭開手法的信時,才發現自己的猜測全盤錯誤。回頭再讀才會發現之前其實已經有一些線索了。另外,在閱讀這本小說時,會發現有很多現代作品的影子,像是被孤立的地點(有小學生在一起就一定會……),假死的兇手(某超高校級的……)等等,由此可知這本小說應該影響了現代多數的推理或是驚悚作品。

我覺得這十個人的扭曲價值觀都是出自於自私,因為一己之私,他們選擇了傷害他人;自私的行為是好是壞的差別似乎就是在是否會對他人帶來負面影響這點,像是《The Count of Monte Christo》的 Danglars 藉由陷害他人來讓自己一帆風順,《The Three Musketeers》中的 Milady 則是凡事一不合自己的意,就要殺害他人。在這本書中的死者,也幾乎都是如此:酒後開刀、下毒、溺死小孩……,這些都是相當自私的行為。當然凶手也是,即使這些人是罪有應得,也不應該為了自己時日不多,想要實行正義而策劃這場如藝術品般的謀殺案。

這是我第一次拜讀 Agatha Christie 的作品,除了驚艷之外,又再一次感受到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的深厚吸引力。Agatha Christie 的作品太多了,實在不知道該從何補起,所以接下來,我應該會先找最知名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來看吧。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