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組合作,才能讓科技更加貼心 — 讀《The Fuzzy and The Techie》

“Fuzzies and techie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oppositional; they are concurrently vital” — Scott Hartley

科技日新月異,不過我常常認為說,科技的進步通常來自於人性;一旦人懶,就會希望能夠有個方法可以快速解決某些問題。以寫程式這件事情來說,把 Code Compile 成 Binary 這件事本身是相當麻煩的,在沒有工具的協助下有些複雜,所以才有 IDE、Auto Build Tool 的誕生。這些工具大大的降低工程師工作的麻煩性,讓工程師們有了更多時間處理相對重要的事。而這份貼心,就是這本由 Scott Hartley 所寫的《The Fuzzy and The Techie》中的核心價值 — 將人性帶入科技中。

《The Fuzzy and The Techie》最開始先分出哪一些人屬於 Fuzzy,及哪一些人屬於 Techie。Techie,指的是學習 STEM — Science、Technoloty、Engineer 及 Meth — 這些屬於工程類科系的人;Fuzzy,指的則是學習人文相關科系的人。和臺灣比較不同的,是臺灣的理組通常包含醫學、心理、生科這些三類組的科目,而這些科目在這本書的分類中,通通被劃分到 Fuzzy 的那一組中。之後這本書便開門見山地指出為甚麼科技公司需要這些 Fuzzy 來讓自己的科技產品更加符合人性,之後再依民主化、生活、教育…的順序來提出當在科技與人文在該領域結合時,能夠變出令人歎為觀止的火花與成就。雖然這本書相當明確的把人分為兩個組別,前面的章節也相當強調修習人文相關學系的人是如何在和科技、科技公司合作之後,那項科技、或是產品才能變得更加完善,但是我覺得這本書的核心的價值真的相當的單純,就是「科技要與人文結合」而已;畢竟到了這本書的後半段,更多的舉例並非是以 Fuzzy 為主,而是那些 Techie 如何在自己的產品中加入人文來解決問題的例子。

在倒數第二個章節中,作者也針對了「AI 會取代多數人的工作」這件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許多的書籍中,面對快速進步的科技,相當多人認為許多的工作會被這些機械直接取代掉,進而引發失業潮;之前拜讀 Max Tegmark 所著的《Life 3.0》,Tegmark 則是提出了在人工智慧愈來愈發達的情況下,「愈和他人有接觸的工作,愈難被新科技取代」的概念。和他人有接觸的工作,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屬於人文類的學科,也符合了 Hartley 在這本書中所提出的「與人文相關的軟實力,才能夠保證自己能夠取得一份工作」的想法。以目前的科技,人腦仍然無法被電腦取代,所以 Hartley 認為能夠處理電腦仍然無法處理的、突發性的或是沒有一定定律的工作,就是人類目前的優勢。

這本書作如果是做為外文書來讀,我認為用語算是相當簡單,閱讀上不太有困難。另外因為這本書的主題的關係,它提到的領域其實相當的廣,作為增廣見聞的書籍來說也相當不錯。雖然這本書有著 — Why the Liberal Arts Will Rule the Digital World — 這麼挑釁的副標題,但這並不是一本引戰的書,不如說是以這麼聳動的語言,來分別告訴不同領域的讀者,科技與人文並存的重要性。對文組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告訴你如何在科技類工作大增的情況下,透過結合自己所學以及現存的技術,殺出一條路的書;對理組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告訴你如何將自己的技術,透過人文來增加其附加價值的書。對我自己來說的話,這本書其實能夠讓我思考某些領域、新的做法的可能性,也給了我一些新的點子,我覺得是一本不錯的休閒讀物。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