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2021 上半年的結束,敲響我家門的除了高達三十五度熱死人的高溫之外,就是我新買的 Kobo Elipsa 閱讀器了。

在買這台 Kobo Elipsa(以下簡稱 Elipsa)之前我其實有點猶豫,因為這台閱讀器對我來說,主要是有手寫的功能讓我很心動,另外就是畫面比較大,其他的部分感覺並沒有超過 Kobo Libra H2O(以下簡稱 Libra)就可以帶給我的滿足感。不過在「好想嘗試看看手寫機」的渴望,與覺得這個預購活動比較像是在試水溫、怕之後不方便買的推測下,我還是刷下去了。
之前在手持閱讀器的時候,我就發現我對於重量的耐受力比較不足,光是 Libra 的保護套就讓我覺得重到非拆不可、裸機使用了。當我一拿到 Elipsa 箱子時,他的重量就讓我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超重。不過,「我全都要」畢竟是小孩才能喊喊的話語,這個重量倒也不是不能理解。裝上保護殼之後,開機鍵要用點力才能按壓到,之後的設定都與之前的型號相同。
再來是 Kobo Stylus,就是那隻手寫筆(以下簡稱 Stylus)。Stylus 本身用的是四號電池,一開始就有一個筆芯安裝在筆上,只有電池是需要再組裝進去的。海綿的上側有替換的筆芯與安裝、拆卸的工具,不要一拆完筆就高高興興的丟掉了,之後一定會很想撞牆。可能是因為我近十年都沒有使用平板與電子用筆的組合,試寫了之後有點驚豔,好久沒有持筆寫東西了,畢竟現在絕大多數都可以用輸入法解決。不過在快速書寫的情況下,還是會有一些延遲,但我覺得是在可以接受的情況內;另外就是我個人覺得筆芯的磨損有點快,不過就像我之前說的,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我也不確定這個是不是正常的損耗速度,但是整體的體驗是相當好的。
筆記本的功能其實有不少人已經試用過了,所以我只想更新一個我注意到的小細節:手寫轉輸入的 Library 應該是以機器本身的語系做為預設。我最開始是用英語作為系統的語系,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的繁中字並沒有辦法被正確的辨識;在將語系換成繁中之後,必須要重新開一個新檔案才能正確的轉換,如果用原先的檔案可能會 Loading 很久、看起來像當機,我當時是讓它進休眠再重開,看起來像是工程師忘記設 Time-out 了。
至於在書籍上做筆記的部分,官方的檔案支援文件在這裡,我自己只有試過 kepub 與不受 DRM 保護的 PDF 檔而已,劃線與手寫的部分幾乎都與官方說的相同,不過我建議把點擊換頁的功能關掉,會比較不會在做筆記的時候誤觸翻頁,導致個人的體驗不佳。不過這個功能倒是讓我再一次意識到我寫字很醜這件事,唉。
我覺得 Elipsa 的定位其實滿明確的,如果 Libra 是文庫本,那 Elipsa 就是精裝書了;文庫本可以跟著你上山下海;精裝書則需要你坐在桌前才能一翻再翻。在這樣的定位之下,防水功能與自然光都不是 Elipsa 必須的功能,所以拔掉這些功能以壓低售價我倒是覺得滿合理的,畢竟誰會帶著那麼大台的閱讀器去玩水啊。對同一個帳號來說,兩台閱讀器其實也就像是兩台手機一樣,閱讀的進度也會同步,所以目前我是這樣讓我的閱讀器們分工的:小說類、我不需要做筆記的、想輕鬆點看的書,我就會用 Libra 看;需要做筆記的、屬於學習類的、或是大畫面看才不會虐待自己的書,我就會用 Elipsa 來讀。
有些功能的好壞可能還是需要長時間的使用才會看得出來,不過以目前來說,我覺得使用上相當滿足,尤其是可以直接在書上寫註解的部分。如果有其他新發現的話,我會再更新。
*2021/08 更新:
這個新發現好像有點後知後覺。最近在整理 PDF 的筆記,想到說不知道可不可以將 Elipsa 中 PDF 的筆記 export 出來。查了一下發現只要把當時存進去且已做完筆記的 PDF 檔傳回電腦,筆記就可以帶出來了。官方文件在這,不過有一個需要注意的部分,是螢光筆的筆跡會用灰色處理 (如下圖),所以如果會造成比較難以辨識的話,建議還是用畫線比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