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他們應該不會有業務上的接觸,應該不需要認識他們吧?」「???!!!」

其實我想了很久到底要不要發這篇文,因為可以的話我不希望節外生枝,但是我又覺得這是一個難得可以聊聊的話題,希望我敘述的功力足夠、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
平常總是聽別人抱怨說遇上很雷的同事,我總是慶幸我的同事運還算可以,但是我最近也碰到了一位雷到讓我內心的白眼都快翻成永動機的同事。在和他相處下來,我發現雖然很多人都抱怨說雷同事之所以雷,是因為雷同事的工作能力不足,但這邊的工作能力,也許更偏向心態不太好、也就是軟實力的不足,而不完全是硬實力上的工作能力不好。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前一陣子在工作上發生的事。
先來講講故事
前一陣子公司來了新同事。剛報到的那幾天到處打招呼,看起來人很有自信也很有能力,也讓我覺得他應該很想待在我們公司。他常常在公司用的通訊軟體上提出他的問題,也常在每日會議時提出他的預期目標,表現地相當積極;甚至報到第二天的時候就說他把 Server 的架構看完了。一般來說,這種人在職場會受到做事的人的歡迎,因為不太需要管理就可以有足夠、甚至更多的產出,不過那有個大前提 — 就是他要言如其實又友善。
我碰到他的第一天,就聽到他很兇地指責有人寫的文件會誤導人、不需要提供這種文件。再下一週,公司提供他新的開發環境,因為他說我們常用的環境他用不習慣(佛心公司耶)。相處幾天之後他給我的感覺就變成他有點過於自信、武斷、又不聽勸了,除了會頤指氣使的要求公司的大神們幫他做事、提出自己的意見但是完全不對、到同事拿證據出來指正才調整之外,還會主動跳出來主持和他不相關的會議及做和他不相關的事情的決定。
在他進來的一個月後,公司有一個比較急、比較大的案子要處理,其中有一個重要的項目就交給新同事處理。在快要準備收尾的前兩週,PM 在詢問之下才知道新同事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就以為自己做完了。這個認知差距有可能是 PM、也有可能是新同事的問題(PM 說是 PM 自己的問題啦,但是新同事的另外一個項目就知道三項都要做完,這個項目就不知道,我也是覺得奇妙),反正只要有時間趕,我的神人前輩同事們都可以救;只是在補救的時候,我們整個小組可是人仰馬翻。
首先是他信誓坦坦的在群組裡說東西補完了、前端 App 可以測功能了,所以負責 App 之一的我就要開始測試雙方的串接有沒有問題,結果我去確認雙方測試成功的共同認知時,才發現他其實整個系統的架構只了解他在改的部分,其他的架構通通不熟,所以當然不會跟我有測試成功的共同認知,因為他通通不知道。這裡是雷一。
再來是新同事把他的東西推上開發環境之後,原本運行穩健的開發環境開始出現不少 bug,一般來說,應該要由他自己把問題找出來,或者是他應該要請他人協助幫忙然後自己 debug,結果他卻不停的在群組裡要求別人去找問題,因為他不知道要怎麼處理,或是用他的話:「我可以自己解,但是現在因為時程緊急,所以要有人幫我解。」結果最後還是由神人前輩跳下來處理這個問題。這裡是雷二。
再之後新同事碰到一個沒有辦法測試的問題,一樣拼命在群組裡敲、到處找人,好幾個工程師都跳進去幫他找問題,最後才發現根本是測試環境沒有設置好,他甚至不知道要設置環境。這裡是雷三。
當然還有跟別人要解法,然後直接要程式碼的位置跟行數等、族繁不及備載的奇妙事件,不過這和今天的主題無關,就跳過了。
這整件事新同事好像還很委屈,覺得沒有人願意幫他。
三個處事方式與態度的問題
針對這整件事,其實我不覺得是新同事在技術的實力上有問題,能通過公司的技術面就是有一定的實力或發展性;相反的,我覺得是他的處事方式與態度很有問題,不過我並不是指他很有自信的部分喔。
首先是新同事針對他要改動的產品沒有一個粗略的理解,就覺得足夠用了。甚至是在出了只做三分之一的那個包了之後,他才開始找相關的流程或是程式碼。這個做事方式讓我很不以為然,像我這樣廢廢的工程師一定沒辦法把整個軟體的架構記進腦袋裡,但是我覺得至少應該要知道流程上會發生什麼事,才能在有需求的時候,透過流程去推測出有問題的部分,以快速排除問題。就算我們在軟體的設計上,都會希望減少耦合來達到小部分的更動不會影響其他東西的需求,但有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切得那麼乾淨的。而這次的事件中,三個雷都是和產品流程和架構相關的東西,代表這些根本是可以避免的問題。
再來是他在整件事的過程中,其實很勇於承認他「不知道」,但是他承認不知道了之後是雙手一攤,不知道就不知道,我很忙喔。這一個態度也讓我很有微詞,「承認不知道」之所以是美德,並不是因為「承認」這個動作而已,而是在之後的虛心受教。在發現自己有錯估、有漏的情況下,更應該要想辦法學習來彌補這之間的差距,不過他也沒有。當時我發現他其他的架構通通不熟之後,我其實有邀請他一起去找另外一個工程師來處理這個問題,順便學習相關的東西,不過他直接大方地回我「不要,我很忙」,所以我就自己去找別的工程師幫忙了。到我撰文的時候他還是不會撈 log,之後應該會學吧,畢竟主管出聲了。
然後是和他沒有工作利益上有關的東西,他基本上就不會去接觸,除非是主管的要求。如果說是給他時間不夠,那只理解一部分是合理的,但是他很顯然的錯估了自己需要知道的範圍,然後過早就投入了正式工作中。這個態度最讓我覺得有問題的部分,是他的這個對於工作的態度,甚至延伸到了職場的人際上。新同事報到的第二天,前輩在帶他跟我們 App Team 做介紹時,在我們互相打完招呼了之後,他當著我們 App Team 的面,問了前輩一句話:
「我跟他們應該不會有業務上的接觸,應該不需要認識他們吧?」
「我跟他們應該不會有業務上的接觸,應該不需要認識他們吧?」
「我跟他們應該不會有業務上的接觸,應該不需要認識他們吧?」
這句話讓我超吃驚、又超經典的所以要講三遍,不是啊老兄,我們是同一間公司的同事耶,做人留一線啊。當時在現場的另外兩位同事,一位嚇了一跳之後轉無奈,一位的臉直接垮下來變臭臉,好久沒看到他的臉這麼臭了。當時我只覺得「又是個怪咖耶!」,不過在發現他這種「無用就不需要」的態度之後再回想起這件事,我覺得那應該是他的真心話,因為他一開始就認為我們 App Team 與他的工作無關。但是這樣的做法在人際上是很不恰當的,雖然我們都希望可以在人際上斷捨離,但是那是指減少非必要的人際關係上的互動,不代表可以像這樣連最基礎的禮貌與尊重都沒有。在不熟的情況下,你表現出對對方的態度會激起對方的反應,所以友善的人最少最少會得到有禮的回應,除非對方本身對你就不友善。而一開始就對別人不友善的人,怎麼會期待別人對他友善呢?
心態其實很重要
這三個處事方式與態度,我覺得內藏的心態都是一樣的 — 他一但判斷這個東西對自己沒有用,他就會選擇轉身離開、東西不需要。但是這種封閉式的心態其實會把自己畫地自限,還可能會把自己的後路截斷,一旦碰到預料之外的事,可能就沒有辦法處理、或是需要費極大的心力來處理。
而且「判斷是否有用」的行為其實很吃判斷的人的眼界,眼界廣的人,也許可以在眼界範圍內命中目標,但如果那個人眼界其實很窄,那不準確的判斷就會讓他到處自爆。最糟糕的是,無能的人看不清自己的界線,所以根本不知道他的眼界很窄,那更不可能會進步。還有這樣也可能會造成一知半解就跳下來做事,我覺得一知半解比無知更危險,無知根本沒有辦法造成影響,但一知半解就會改了造成影響卻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又因為態度不佳導致沒人救那又更慘了。
很顯然的,新同事對於自己該知道的事、該認識的人,通通都抓錯範圍了,所以這樣的心態就造就了整件事中炸彈不停地炸,他辛苦我們也辛苦。
結論
我覺得他目前很雷,而且這還是我第一次碰到的類型,我還需要再思考要怎麼樣才能讓自己與這個人合作的業務順利的同時,受傷小一點,畢竟我是個纖細的玻璃心。也許他也因為做事不順利,所以覺得我們很雷。不過近期我覺得他也在調整自己的心態,也許很快就能合作愉快也說不定。
總之還是老話一句,想要別人認爲你是怎樣的人,首先要先成為怎樣的人,所以軟實力與正確的自我認知在職場就很重要。只有功利性卻不懂人性的心態不改變,就很容易錯失不少良機與良緣,成為職場中的地雷。